信息索引號 | 01404053X/2019-04143 | 生成日期 | 2019-03-19 | 公開日期 | 2019-03-19 |
文件編號 | 澄科發辦〔2019〕9號 | 公開時限 | 長期公開 | 發布機構 | 江陰市科學技術局 |
公開形式 | 網站 | 公開方式 | 主動公開 | 公開范圍 | 面向社會 |
有效期 | 長期 | 公開程序 | 部門編制,經辦公室審核后公開 | 體裁 | 通知 |
主題(一級) | 科技、教育 | 主題(二級) | 科技 | 關鍵詞 | 科學,技術,機關 |
效力狀況 | 有效 | 文件下載 | |||
內容概述 | 現將《2019年科技工作要點》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
各科室,局屬事業單位,市高創投公司:
現將《2019年科技工作要點》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江陰市科學技術局
2019年3月19日
(此件公開發布)
2019年科技工作要點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目標任務之重、工作要求之高前所未有,做好今年的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為全面落實2019年科技創新工作各項目標任務,推動全市科技創新工作實現新跨越,特制訂本年度工作要點。
一、指導思想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的部署要求,圍繞高水平建設國內一流的創新型縣(市)總目標,緊緊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為支撐的科技創新體系,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體制機制活力,全力打造創新資源的最強磁場、科技創新的區域高地,為江陰繼續當好高質量發展領跑者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二、工作目標
2019年科技工作目標任務是: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超35%,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達3.06%,凈增高新技術企業191家,新增省民營科技企業100家,實施重點產學研合作項目超70項,引進科技人才項目18個,新建市級院士工作站3—5家。
三、主要任務
(一)遵循一條主線
1.高標準推進國家創新型縣(市)建設。出臺《創新型縣(市)建設方案(2019—2021)》,切實抓好創新創業政策落地、創新要素集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主導產業創新發展、科技創新為民惠民、體制機制全面創新等六項重點任務,打造創新特色明顯、創新創業環境優良、經濟社會效益良好的典型示范,順利完成2019年度的各項建設任務,為實現3年規劃目標打下良好基礎。
(二)完善四個體系
(1)著力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
2.聚焦關鍵核心技術的攻堅研發。主動對接“科技創新2030”等國家重大項目和省重大科技項目布局,重點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前瞻領域,組織實施產業前瞻與關鍵共性技術研發計劃等重大項目,集聚資源、政策、人才等創新要素,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培育一批特色優勢企業,加快形成更多爆發力強、成長性好的新增長極,引領我市高新技術產業向中高端攀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超35%。(計劃科、高新科)
3.突出重大產業創新平臺建設。聚焦我市產業發展戰略需求,發揮板塊、龍頭企業主體作用,深化與高校院所的戰略合作,優化布局產業技術創新平臺,進一步提升平臺運行管理水平,推動產業鏈、創新鏈“雙向融合”。2019年,組建江陰市生命健康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產業技術平臺2家,探索建立醫藥產業技術論壇。(科管科、社發科)
4.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打造精品、特色、品牌農業產業,不斷提升全市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強化對農業農村發展的科技支撐,年內培育省農業科技型企業1家。實施科技惠民工程。圍繞百姓關注的公共安全、食品安全、慢性病防治、水環境治理和大氣治理、安全生產等方面,組織實施一批民生科技示范項目、社會發展重點項目和軟科學研究項目,發揮科技創新在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發展中的支持引領作用。(社發科)
(2)著力完善創新型企業梯隊的培育扶持體系
5.聚力打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攻堅戰。瞄準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目標,建立市、鎮(街)園區上下聯動協同推進機制,將任務分解到位、落實到人。以“江陰科技課堂”為主陣地,深化政策宣傳、申報指導、認定培訓及跟蹤服務等措施,推動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躍升與質量提升并舉。2019年,新認定省民營科技企業100家,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入庫數190家,凈增高新技術企業191家,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數達575家。(高新科)
6.著力打造創新型企業梯隊。深入實施創新型企業倍增計劃。以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入庫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領軍企業為梯隊目標,全面建立全市雛鷹、瞪羚、準獨角獸企業后備庫,堅持分層梯度扶持和分類靶向培育并舉,推動創新型企業集群不斷壯大。2019年,新增雛鷹培育庫入庫企業203家,瞪羚培育庫入庫企業66家,準獨角獸培育庫入庫企業20家。(高新科)
7.提升企業自主創新平臺層次。支持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共建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重點實驗室、標準化組織秘書處等企業創新平臺,并不斷向省級、國家級研發機構攀升;鼓勵重點骨干企業設立或并購境外研發機構,就地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加強對院士工作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規范管理,探索實施績效評估,進行差異化扶持,不斷提升企業研發機構的研發能力和創新績效。2019年,新建江陰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0家,新建省級以上研發機構12家,新建無錫市級院士工作站2家、市級企業院士工作站3—5家,探索建設產業院士工作站。(科管科)
8.健全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聚焦重點產業發展,分專題、分領域組織實施“百家企業進高校、百項成果進企業”雙百行動計劃,以技術轉移后補助政策為抓手,促進產學研緊密融合,全年實施重點產學研合作項目超70項。依托“脈點科技”江陰頻道,舉辦2場專題項目發布會或集中對接活動,1場院士專家高端報告活動,全面完成與“脈點科技”的合作項目。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引導企業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把握“一帶一路”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等戰略機遇,每年至少組織開展國際合作對接活動2場以上。(科管科、計劃科)
9.集聚科技人才資源。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深入實施“暨陽英才計劃”升級版,大力引進扶持一批帶技術、帶項目、帶團隊的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尤其是江陰籍的領軍型人才,帶動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年內引進科技人才項目18個。加大國際招才引智力度,做強做實江陰國際人才市場,開展每月一期海外項目遠程視頻路演活動,舉辦海外高層次人才對接洽談會和創新創業大賽。推動建立國外頂尖科學家、團隊的吸引集聚有效機制,新建“海外專家工作室”3個,全面提升引進國外智力工作水平。(科技人才服務科)
(3)著力打造高效靈活的科技服務體系
10.積極構建技術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圍繞我市產業特點和企業需求,積極引進國內外品牌專業機構、高校院所在江陰設立技術轉移轉化平臺,鼓勵各類技術人員兼職從事技術轉移活動。發揮好我市獨立設置的技術合同登記機構作用,做活做強我市技術交易市場,年內完成技術合同交易額21億元。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加快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在江陰轉移轉化,不斷健全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體制健全、運行高效的技術轉移轉化服務體系。(科管科)
11.進一步推進科技與金融結合。充分發揮省科技企業融資路演服務中心江陰分中心的作用,豐富科技金融產品,年內推行科技保險支持措施,建設科技金融服務高地。健全“澄科貸”“錫科貸”“蘇科貸”三級風險補償資金貸款體系,確保支持力度不減,降低企業創新成本。2019年,為科技型企業融資超17億元,為15家農業企業聯系貸款1000萬元。(社發科)
12.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著力構建一批科技咨詢、技術轉移、檢驗檢測等公共服務平臺,促進科技資源共享,提升區域創新能力。進一步規范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管理,建立科技服務平臺備案管理數據庫,完善黑名單制度,促進科技服務業健康發展。(科管科)
13.開展眾創空間績效評估,健全評價機制和考核辦法,促進科技孵化載體提質增效,年內新建眾創空間2家。(高新科)
14.深入推動農村科技服務超市和星創天地建設,完善科技服務超市與省總店的成果轉化機制,年內申報省級農村科技服務超市便利店2家,申報省級以上星創天地1家。(社發科)
(4)著力營造包容寬厚的創新生態體系
15.充分發揮科技政策的杠桿效應。在貫徹落實好省科技改革“30條”、江陰市高質量發展“30條”等文件精神的基礎上,加大對“創新發展16條”、“創新型企業培育計劃”等科技創新政策的宣傳力度,引導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用好用足扶持政策。(有關科室)
16.加強對上級科技計劃項目和資金的爭取和后續跟蹤管理,爭取更多的項目列入國家、省和無錫市科技計劃。(有關科室)
17.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在全市年銷售5億元以下的當年未享受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高新技術企業中試行企業研發經費補貼制度,根據企業當年研發投入新增情況,給予5%—10%的后補助。在試行取得成效的基礎上,將研發準備金制度逐步覆蓋到全市科技型企業,提高全市企業研發投入比重。(計劃科、高新科)
18.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精心辦好第29屆科技節等重大活動,進一步調動和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有關科室)
19.加強科學普及和科學傳播。大力弘揚創新文化,在全市上下營造“關注創新、尊重創新、投身創新”的濃厚氛圍。(社發科)
20.加大科技輿論宣傳和典型導向力度,提高科技信息工作水平,年內各科室及事業單位每月提供至少2篇信息稿件,全年至少完成1篇調研報告。(各科室、事業單位)
(三)強化三項建設
21.全面加強黨的政治建設。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定不移地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踐行“兩個維護”,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系列重要論述,以黨的政治建設統領推動全市科技創新工作。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持續推進解放思想常態化,推動黨員干部牢固樹立政治理想、正確把握政治方向,堅定站位政治立場。嚴格執行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推動“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等黨內政治生活制度化、規范化。(辦公室)
22.著力強化科技隊伍自身建設。推進科技助理季度例會常態化制度化,本著“缺什么、補什么,用什么、學什么,干什么、會什么”的原則,有重點、有步驟地開展不同層次的理論和業務培訓,不斷提升適應時代發展的專業化素質,年內實現對全市鎮街園區科技助理輪訓全覆蓋,切實提高科技隊伍在新常態下創新思維和攻堅克難的能力。(辦公室)
23.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兩個責任”,用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不斷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加強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健全權力運行制約監督機制,著力打造“陽光科技”,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積極向上的干事創業環境。(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