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農業農村局
    當前位置: 首頁 >  市農業農村局 > 信息公開 > 政府信息公開目錄 > 規劃計劃
    信息索引號 01404053X/2020-03820 生成日期 2020-11-12 公開日期 2020-11-12
    文件編號 公開時限 長期公開 發布機構 江陰市農業農村局
    公開形式 網站、文件、政府公報 公開方式 主動公開 公開范圍 面向社會
    有效期 長期 公開程序 部門編制,經辦公室審核后公開 體裁 其他
    主題(一級) 農業、林業、水利 主題(二級) 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 關鍵詞 產業,農村,總結
    效力狀況 有效 文件下載
    內容概述 江陰市農業農村局“十三五”、2020年工作總結
    江陰市農業農村局“十三五”、2020年工作總結

      “十三五”以來,江陰市農業農村工作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緊緊圍繞“當好縣域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爭做現代化建設先行軍”的發展要求,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全面深化農業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系統布局、固優補短、真抓實干,全市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數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全國前列。先后榮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國農業綜合執法示范窗口單位、全國長江禁漁先進集體等國家、省級榮譽稱號20多項。全面完成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任務,成功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江蘇省級主場活動,啟動推進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及新一輪省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

      (一)突出產業振興,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質增效。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品牌要效益,向科技要潛力,向融合要空間,積極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全市完成農業投入累計達41.5億元,農業總產值預測62億元。一是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優。科學謀劃江陰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調整方向,著力打造優質水稻、特色水果、特種水產和綠色蔬菜、生態畜禽五大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全市稻麥種植面積穩定在28萬畝,果品種植面積4.19萬畝,水產養殖面積5.34萬畝,在田蔬菜4.7萬畝,高標準農田比重由2015年的59.63%增長到66.5%,農業機械化水平由2015年的86.87%增長到94%。二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累計認定無錫市級家庭農場265家,無錫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73家,7家農業企業在江蘇省股權交易中心農業板上市掛牌,26家無錫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實現年銷售收入近300億元。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輻射與帶動作用,拓展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挖掘農業多種功能,促進全市農業產業興旺和農民創業就業增收。三是農業園區載體建設不斷做強。全市園區基本建成面積23.48萬畝,農業園區化率由2015年的43%增長到52%,形成了以江陰(華西)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和江陰(徐霞客)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為核心的10萬畝園區,以及以20個千畝產業基地為主、以各類特色小園為補充的江陰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布局。“璜土智慧葡萄園”獲批國家產業強鎮示范項目,推進顧山紅豆園藝產業園等無錫市“百企建百園”項目19個。四是農業產業發展不斷融合。累計建成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示范點7個,農產品電商銷售同比增加35%,獲評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積極開展“江陰好”系列農產品推介品鑒活動,傾情打造江陰農業品牌宣傳推廣平臺“澄農薈”,積極開展農產品團購活動,推出“新農菁英-我為自己代言”系列直播活動。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5年的65.8%增加到72.8%,與江蘇省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浙江大學等20多家涉農科研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合作,加快生物農業、智慧農業等技術研發,引進高層次農業高新科技人才118人,榮獲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先進縣。五是農業綠色發展不斷推進。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全程可追溯機制,努力實現“從田頭到餐桌”全程可追溯,確保“舌尖上的安全”。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到80%,獲得綠色證書31個,有機證書3個。全面實施農藥集中配供和廢棄包裝物回收處置工作,農藥化肥使用量較2015年分別下降5%、11%,畜禽規模養殖場治理率85%,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90%。全面加強農業生態保護和農林水利綜合執法,全面實施長江禁捕退捕,連續19年開展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活動。

      (二)堅持綠色發展,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成效顯現。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化推進美麗江陰建設,加快建設鄉土氣息濃郁、自然環境優美、農民宜居宜業的美麗田園鄉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累計上報建設項目1210個,累計投入32.4億元,農村人居環境考核列無錫第一方陣。一是高位部署推進。建立“一推三治五化”專項行動推進體系(持續推進農村住房和美麗鄉村建設,全面治理農村垃圾、污水、河塘,加快實現廁所凈化、道路優化、路燈亮化、村莊綠化、管理長效化。),出臺《關于開展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專項行動的意見》,成立市級專班,設立5000萬元專項資金,建立完善以“現場督查、巡查考核、考核通報、財政支持、考核問責”等為主要抓手的五項推進機制,實行“目標上墻、問題上會、進度上報、工作上一線”制度,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帶隊,每半月組織一次現場督查,組織召開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現場督查推進會13次,扎實推進年度目標任務落實見效。二是全力督查考核。堅持日常巡查、隨機抽查和重點督查相結合的辦法,做到不間斷、全覆蓋。全面開展巡查考核工作,依據9大類19項具體考核內容,采取市級巡查加第三方暗訪的形式,對全市2828個需整治的自然村開展地毯式抽查,目前已巡查考核自然村6766村次,對所有自然村完成兩次全覆蓋,針對巡查考核發現問題,建立清單、一村一檔進行反饋,跟蹤檢查、限期整改、逐一銷號。三是堅持示范引領。堅持“產村人”融合、“內外魂”并重、“居業游”共進,以美麗鄉村示范村、美麗鄉村示范帶等為基礎,實現從單村創建向多村聯建、從一時創建到長效管理、從強示范向強整體、強覆蓋提升轉變,以點帶面、點面結合,推動美麗鄉村串珠成鏈、連片成景,努力打造點上精致、線上出彩、面上美麗的鄉村風貌。累計建成無錫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32個,打造美麗鄉村示范帶2個。四是積極營造氛圍。會同市委宣傳部,利用《江陰日報》、江陰電視臺、江陰發布、微信公眾號等新聞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微信公眾號發布農村人居整治情況250余條,播放公益宣傳片14條,營造了人人參與、全民支持的濃厚氛圍。設立市“農村人居環境排行榜”,每月通報自然村考核情況,每季度通報行政村考核情況,每半年通報鎮街考核情況,樹立典型、傳遞壓力、增強動力,累計江陰發布公布紅黑榜5期,編發《江陰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專報》11期。

      (三)把準政策方向,農村改革創新不斷深化。把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深化改革創新作為貫穿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線,著力破除體制機制束縛,加快促進更高水平城鄉融合,不斷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一是全面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列入國家試點,144個應確權村根據中央、省下發的驗收標準完成本級、省級驗收并發證,占應確權村總數的100%,共確權3681個村民小組,11.73萬戶農戶,29.58萬畝承包地。全面推進農村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積極引導農村土地流轉,指導簽訂統一規范的土地流轉合同,保障流轉雙方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二是持續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組建251家村級(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完成250家村級(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注冊登記賦碼,完成成員信息錄入97.12萬人,46個村(社區)完成村社分離改革試點。三是積極開展全國鄉村治理建設試點。穩步推進鄉村治理“十大工程”(“1+10+N”黨員聯戶工程、黨組織“領頭雁”工程、村級三務公開“戶戶通”陽光工程、村社分離試點工程、網格化社會治理工程、村規民約樹新風工程、鄉村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工程、“小微權力”制約工程、農村志愿服務工程、“村級醫療互助項目”工程),黨員聯戶“1+10+N”制度進入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深度推進鎮村治理“四個一”管理模式,全市村級網格化管理服務覆蓋率達100%。四是著力加強集體“三資”監管。推進“三資”監管平臺二期開發,“戶戶通”、E銀通率先在無錫上線,“戶戶通”平臺村級覆蓋率達到100%,全面開展村級集體資金違規出借和資產出租問題專項清理整治工作,累計巡察審計234個村。持續完善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體系,累計完成農村產權交易項目14390宗,成交總金額19.25億元。

      (四)抓實增收增效,民富村強品牌持續擦亮。把農民的錢袋子有沒有鼓起來,作為檢視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標尺,抬高地平線、拉高平均線,讓廣大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26012元增長到38225元,連續20年名列全省縣級(市)第一,251個行政村總資產379.8億元,年實現村級收入35.6億元,村均收入達1413萬元。一是薄弱村扶持持續推進。出臺《關于進一步優化經濟薄弱村扶持政策的意見》,選定24個經濟薄弱村開展新一輪扶持工作,進一步優化經濟薄弱村扶持政策,并明確具體幫扶措施13條,市財政每年落實財政專項扶持薄弱村資金2000萬元。完善生態補償政策,調動保護生態的薄弱村積極性。持續開展“陽光扶貧”活動,著力構建精準幫扶、精準脫困長效機制。二是聯合發展模式持續探索。積極引導鎮(街道)建立集體經濟聯合發展平臺,通過創辦合作聯社等方式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抱團發展,推動村級發展模式由單一型向多元型轉變、發展方式由分散型向聯合型轉變。鼓勵經濟薄弱村對小、散的集體建設用地進行復墾,置換進園區,采用多種經營方式提升資產資源價值,積極培育特色產業,實現村級有效增收。三是農民致富持續深化。深化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累計幫助780名農民提升學歷水平,累計培訓農民8740人。村級醫療互助全國首創,“福村寶”機制已覆蓋全市198個村,資金規模達1.6億元。四是村企聯建工作扎實推進。深入開展村企聯建行動,制定出臺《關于開展“村企共發展、同奔現代化”行動的實施意見》,198個村與270家企業確定了287組結對關系,已全部完成聯建簽約,明確聯建項目190個,其中總投資超過100萬的聯建項目106個,計劃投資總金額25.69億元。

    • 收藏
    • 打印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