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號 | 01404053X/2024-01599 | 生成日期 | 2024-04-15 | 公開日期 | 2024-04-15 |
文件編號 | 公開時限 | 長期公開 | 發布機構 | 江陰生態環境局 | |
公開形式 | 網站 | 公開方式 | 主動公開 | 公開范圍 | 面向社會 |
有效期 | 長期 | 公開程序 | 部門編制,經辦公室審核后公開 | 體裁 | 其他 |
主題(一級) | 城鄉建設、環境保護 | 主題(二級) | 環境監測、保護與治理 | 關鍵詞 | 生態,保護,生態文明 |
效力狀況 | 有效 | 文件下載 | |||
內容概述 | 江陰生態環境局2023年工作總結及2024年工作計劃 |
2023年,江陰生態環境局牢牢抓住省廳支持江陰建設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縣域示范的機遇,推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綠色發展動能,統籌推進治污攻堅和生態修復,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良好實效。
一是環境質量提升鞏固。空氣優良天數比率首次突破80%,達到80.3%,PM2.5濃度31.8µg/m3,兩項指標在全省排名“雙提升”,連續3年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18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連續3年保持100%,9條主要入江支流全部達到Ⅲ類及以上,其中8條達到Ⅱ類,較上年增加1條。
二是綠色發展提質增效。加速三大行業轉型升級,完成4家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化工園區外化工企業減少到40家。推進4個印染集聚區建設,推動工業園區升級改造,關停整治“散亂污”企業286家。創成省級綠色發展領軍企業3家。
三是改革創新提升活力。強化服務發展,出臺《江陰市排污總量指標管理辦法(試行)》,實施排污總量調撥項目275個,支持全部省市重大項目落地,出臺《江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改革實施方案(試行)》,試點實施2個項目承諾制審批。全面推進非現場執法,正面清單企業由33個增加至82個。江陰生態環境局獲評江陰市委市政府“真抓實干獎”3次、無錫市生態環境局“攻堅突破獎”2次。
四是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完成53項省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太湖治理、長江大保護等重點工程項目。推進江陰生態環境安全和應急管理“強基提能”28條,建立完善環境應急管理制度,推進環境風險企業“三推動一強化”行動。推進完善園區突發水污染事件環境應急三級防控體系建設。
五是污防攻堅提速奮進。以更強決心、更嚴標準、更硬舉措一體化推進系統治水、精準治氣、科學治土。深入踐行長江大保護戰略,排查整治涉磷、涉氟企業,開展鑄造、鋼鐵等行業專項整治,實施大戶深度友好減排,完成大氣治理工程3763個。建成“無廢城市”建設項目11個,完成359項土壤污染防治重點任務。環境信訪數量同比下降22.1%,其中省級以上同比下降21.8%。江陰生態環境局獲評生態環境部2023年執法大練兵表現突出先進集體。
六是鐵軍建設提振作風。突出政治建設,切實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將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緊密融入業務工作,牢固樹立紀律和規矩意識。切實抓好黨員干部教育管理工作,發揮黨支部教育管理黨員作用,引導黨員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健全自我管理,持續凈化朋友圈、社交圈,永葆黨員隊伍先進性和純潔性。
2024年,江陰生態環境局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唯一唯精、抓緊抓實,全面描繪美麗江陰新藍圖,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一是打造綠色發展新樣板。發揮縣域示范引領作用,把全省唯一“試點”打造成“唯精”示范,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推動政策服務發展,持續深化污染物排放總量管理改革,在高新區試點實施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改革,全力保障重大產業項目發展;開展跨區域總量減量替代資金結算,進一步完善環境管理獎懲機制。推動印染集聚成勢,全面建設印染集聚區,加速企業入園形成集聚效應。通過打造入園標桿典型,助推傳統印染產業集聚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最終實現“三提升三減半”的目標,打造一批向“綠”而行的典型案例。推動金融綠色賦能,高質量謀劃一批引領帶動作用強、生態環境效益明顯的重大項目,豐富EOD、“環保貸”“環基貸”等多層次綠色金融產品供給,向上爭取更多資金支持,對內活躍政銀企平臺,引導激勵金融資本賦能綠色發展。
二是開辟治污攻堅新境界。以“當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擔當,系統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取得新進展。扎實治理保藍天,統籌推進“燃煤煙氣、有機廢氣、車船尾氣、城市揚塵、油煙廢氣”五氣共治。鑄造、機械等行業專項整治,大力推進鑄造企業、粉磨站和水泥制品廠的整治提升。“一企一策”實施排放大戶友好減排。抓應急管控,聯合多部門加強秸稈禁燒、煙花爆竹禁燃禁放管控。務實治理護碧水,一體化推進長江大保護、新一輪太湖治理“1+8”行動,開展涉磷、涉氟化物治理專項行動,全面完成涉磷企業規范化整治。推進工業廢水分類收集、分質處理,對入湖河道上游骨干河流、國省考斷面所在河流、通江支流及支浜等河道兩側污染源開展排查和整治。踏實治理守凈土,高標準打造秦望山國家級綠色資源循環利用基地,推進“無廢城市”項目建設,建設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收集分揀中心。完成危廢貯存設施清理整治工作。
三是堅持問題清零新常態。種好問題銷號“責任田”,進行“拉網式”排查,用“釘釘子”精神落實問題整改。嚴防交辦問題死灰復燃,持續鞏固整改成效。練好信訪調處“基本功”,進一步優化信訪工作辦理機制,強化落實領導包案制度。開展“兩治一提升”專項行動,化解群眾關心的噪聲異味污染問題。打好執法監管“組合拳”,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完善信息共享、案情通報、證據銜接、案件移送等工作機制。
四是筑牢生態安全新基底。統籌生態保護修復,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專項行動,加強沿江岸線生態整治修復,提升霞客灣等生態濕地建設水平,建設生物多樣性觀測站,建設生態安全緩沖區,推動EQI指數提檔升級。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實施“百億百項”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工程項目,用好EOD、“環基貸”等綠色金融工具和政策,支持生態環境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強化應急防控體系,完成臨港化工園區突發水污染事件“一園一策一圖”示范試點工作,落實生態環境安全和應急管理“強基提能”,持續加強環境風險防控與應急能力基礎工程建設,建立與應急、交通、海事等部門的應急聯動救援體系,提升突發環境事件預防和應對能力。
五是營造政治生態新氣象。要持續正風肅紀,不斷增強黨建工作約束力。始終恪守紀律底線。嚴守紀律規矩、不逾紀法底線,帶頭反對特權思想、嚴格家風家教。強化廉潔風險防控。通過崗位自查、聽取群眾意見、集體研究等形式,進一步查找在崗位職責、業務流程、制度機制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廉政風險點,使權力運行的關鍵環節得到重點關注和防范。扎緊制度管理籠子。聚焦行政執法、資金調配、業務審批等權力集中領域,繼續出臺一批堵漏洞、補短板制度,進一步扎牢“不能腐”的籠子。加強與派駐紀檢監察組的溝通協調,配合做好日常監督、談話提醒等工作,切實提升履職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