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財政局
    當前位置: 首頁 >  市財政局 > 信息公開 > 政府信息公開目錄 > 規劃計劃
    信息索引號 01404053X/2024-03335 生成日期 2024-08-05 公開日期 2024-08-05
    文件編號 公開時限 長期公開 發布機構 江陰市財政局
    公開形式 網站、文件、政府公報 公開方式 主動公開 公開范圍 面向社會
    有效期 長期 公開程序 部門編制,經辦公室審核后公開 體裁 公告
    主題(一級) 財政、金融、審計 主題(二級) 財政 關鍵詞 規劃,經濟,預算,決算
    效力狀況 有效 文件下載

    文件下載

    內容概述 概況: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重要一年。面對持續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和財政減收增支困難,全市財政部門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秉持“大財政”理念,緊緊圍繞“南征北戰、東西互搏”發展戰略,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牢固樹立國“緊日子”的思想,兜實兜牢“三保”底線,持續鞏固拓展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推動財政各項工作實現平穩有序發展。
    2023年江陰財政年鑒

    2023年江陰財政年鑒

    概況: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重要一年。面對持續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和財政減收增支困難,全市財政部門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秉持“大財政”理念,緊緊圍繞“南征北戰、東西互搏”發展戰略,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兜實兜牢“三保”底線,持續鞏固拓展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推動財政各項工作實現平穩有序發展。

    多措并舉穩定收入:

    2023年,江陰市財政系統堅持挖潛增收與涵養財源同向發力,全力以赴提升財政收入質量。落實減稅降費。加強退稅資金保障,充分釋放減稅效應,大力支持市場主體穩定發展貫徹落實好增值稅留抵退稅等各項減稅降費政策,2023年全增值稅留抵退稅均衡分擔資金凈上解-1.74億元,較上年減少6.93億元,有效增加了可用財力。夯實協同共治。加強部門間工作聯動,協調數據資源,深化大數據分析平臺搭建。協同公安、醫保等部門,及時發現涉稅風險,提高行業納稅遵從度。針對不同行業研究財稅增收具體舉措,逐步形成制度化應對措施,確保應收盡收、顆粒歸倉。抓實稅源涵養。穩定存量財源,加大對重點企業、重點財源精準服務力度。挖掘增量財源,加強房地產行業、建筑業預繳管理、限售股減持等稅收征管,推動對外投資回流、個轉企等工作,全力拓寬“聚財之道”,做大財政收入“蛋糕”壓實非稅增收。按照“抓大不放小”的要求,全面排查零散非稅收入增長點,深入挖掘增收潛力,著力推進非稅收入精細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管理。制定出臺《江陰市政府非稅收入征管考核實施細則》,優化獎懲機制,充分調動部門和單位的積極性,保證非稅收入的依法征收、應收盡收。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48.29億元,增長9.5%,超額完成人代會收入目標,位列無錫第一。

     

    聚焦保障重點項目

    2023年,江陰市財政系統堅持保障重點與激活市場相互促進,凝心聚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聚力重大項目。竭力為鹽泰錫常宜鐵路、南沿江城際鐵路、第二過江通道、第三過江通道等重點重大項目及中醫院、澄西高級中學、澄江街道老舊小區改造等地方急需建設項目提供資金支持。聚焦產業強市。不斷優化政策支持范圍,2023年共兌付市本級產業政策資金9.23億元。積極引導政府投資基金重點支持我市345現代產業集群,當前已有10支子基金開始投資工作,已投項目50個,已投金額31.33億元,全面覆蓋我市戰略新興產業中的主要細分領域。聚合城市更新。完成14個城市更新單元的合攏,總投資455.47億元,獲得銀行授信額度326.33億元,為塑造特色城市風貌、改善人居環境打下了堅實基礎。聚能對上爭取。全年爭取專項債券項目51個,債券資金67.09億元,同比增長46%,在全省同類地區中排名第一,為我市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

     

    穩中求進深化改革

    2023年,江陰市財政系統堅持“低頭拉車”與“抬頭看路”齊頭并進,持之以恒謀發展求突破。有效盤活國有資產。202310月,我市國有資產清查利用工作作為蘇南唯一地區被列入全省試點。我們堅持“全領域、全覆蓋”,全量清查國有資產家底;堅持“強監管、防風險”,用制度管權管事管資產;堅持“邊清查、邊盤活”,挖掘閑置低效資產價值,累計盤活資金34.4億元,盤活資產36.3億元,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江陰樣本。抓項目資金評審。發揮評審中心專業優勢,切實提高政府資金使用效益。2023全年共完成51個工程的招標控制價的評審,累計送審19.30億元,累計核減1.73億元;累計實施跟蹤評審項目67個,總投資17.61億元;累計完成121個工程結算評審,累計送審3.42億元,累計核減0.31億元,核減率9.04%。累計審核撥付資金67.76億元,有力保障了項目資金的安全高效使用。揮財政采購政策功能。全年政府采購預算金額7.92億元,實際采購金額7.05億元,預算節約率11%。通過政采貸、推行政府采購資格承諾制等,有效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不斷優化營商環境。

     

    用心用情保障民生

    2023年,江陰市財政系統堅持改善民生與兜牢底線統籌兼顧,用心用情厚植財政“為民情懷”。焦居民就業創業。累計安排資金2.85億元,積極落實失業保險、就業創業扶持等政策措施,支持促進就業創業、職業技能提升等。焦社會保障事業。投入22.56億元用于保障退休人員養老金連年增長,醫療待遇穩步提升。焦教育高質量發展。投入41.04億元確保一般公共教育支出兩個只增不減,確保義務教育教師收入不低于公務員收入水平。支持集團化辦學,保障義務教育學段課后延時服務,持續擴充優質教育資源,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聚焦公共服務精準供給。投入2.01億元支持公共文化事業發展,建成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服務體系,新增藝風微書房24小時城市書房4家,支持打造澄藝快遞名片,按需配送文化活動。支持室外健身設施更新、管護和安全檢測,新增體育公園5個,新建步道29.8公里。聚焦鄉村全面振興。持續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在農林水支出預算數、占一般公共預算比重“兩高于”2022年的前提下,2023年根據土地出讓收入的6%計提專項資金7.3億元用于支持農田水利建設、農村供水保障、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公共設施建設和管護等。

    *兩個只增不減:指的是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以及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

    *兩高于:指的是本級(不含上級轉移支付)當年農林水(213科目)支出預算數高于上一年度以及本級(不含上級轉移支付)當年農林水(213科目)支出預算數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數比重高于上一年度。

     

    標本兼治管控風險

    2023年,江陰市財政系統堅持遏制增量與化解存量齊抓共管,標本兼治推進風險管控攻堅。制度建設持續完善。調整設立“江陰市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領導小組”,同步設立雙組長制度,不斷加強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工作的組織領導。制定《江陰市本級償債備付金管理辦法(試行)》等制度文件,出臺“一企一策”等提級管理方案,對重點鄉鎮和重點企業進行提級管理,財政風險應對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化債任務超額完成。在聚焦挖潛增效、集中財力化債基礎上,積極向上爭取政策支持,全年化債任務完成率達117.7%,政府性債務規模和債務率取得了明顯下降。臺監管全面加強。持續加強平臺公司經營管理,合理安排化債順序,有序推進融資平臺公司整合撤并或市場化轉型,2023年上報平臺退出39家,其中18家已獲批退出監管范圍,全市經營性債務增長率在年度管控目標范圍內。融資成本管控有力。嚴格落實“降成本”要求,對存量高成本債務發起“削峰行動”,切實壓減信托、融資租賃等非標融資規模,不斷優化債務結構,清理綜合融資成本5.5%以上債務。2023年末隱性債務融資成本較年初下降6BP,經營性債務融資成本比年初下降21BP

     

    全面從嚴強化管理

    2023年,江陰市財政系統堅持建章立制與增效賦能協同推進,動真碰硬提升財政管理效能。深化預算一體化建設。將鎮街園區全部納入一體化系統管理,確保各保民生項目與三保目錄項目編碼一一對應,穩步提升預算管理一體化數據質量,充分釋放一體化系統潛能。穩步加強績效管理。在實現項目績效管理全覆蓋的基礎上,突出績效導向,促進預算精準編制,將績效和預算深度融合,加強績效評價及預算論證結果運用,促進部門提高績效管理水平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實開展財會監督。制定《2023年江陰市財會監督專項行動方案》,全面開展財經紀律重點問題整治、代理記賬機構專項整治、廣電系統會計信息質量聯動檢查、財政(國資)資金安全專項檢查、省文化和旅游發展專項補助政策執行情況檢查等,推動財會監督走深走實。

     

    全力推進國資改革

    2023年,江陰市財政系統堅持推進國企市場改革與提升國資運營效益并蒂開花,充分發揮國資支撐引領作用。著力做大企業資產規模。2023年,市屬國有企業資產總額906.94億元,比上年增長28.23%;凈資產總額330.68億元,較上年略有增長;利潤總額15.62億元,較上年略有增長。著力優化國有資本布局。完成一系列重大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組建文化商旅集團、環保集團、鄉村投資、交通投資、水利投資等國資公司,充分發揮國有資本在城市運營、項目落地、產業提質中的重要撬動作用。著力提升企業競爭能力。引導市屬國有企業堅守主責主業,主攻核心業務,推動主業經營提質增效。創新服務措施,持續推進新能源、生態環境、數字經濟、港口物流、大數據等重大產業建設項目,督促國有企業履行好經濟責任、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國有企業“壓艙石”“頂梁柱”作用更加突顯。

     

    • 收藏
    • 打印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