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政務要聞
    政產學研注入“新質”血液 智改數轉筑牢“硬核”支撐
    發布日期:2024-10-17 08:50    文章來源:江陰日報

    當“中國制造業第一縣”江陰,與國內綜合實力排名第一的高等院校清華大學,開啟一場政產學研合作的雙向奔赴,這場“清澄”之戀的含“新”量會有多高?

    近日,江陰企業遠景科技集團與清華大學簽署創新發展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合作共建聯合科研機構“清華大學遠景可持續研究院”,計劃設立“清華大學遠景可持續基金”,推動碳中和關鍵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以新質生產力發展助力“雙碳”目標實現。而在數月前,清華大學寬視場巡天望遠鏡精密光電系統研發基地、清華大學深空技術中心紛紛落戶江陰,集聚了大半個天文圈的目光。這只“大眼睛”的巡天效率相比目前世界上最高性能望遠鏡有10倍以上的提高,有望在10年內在暗能量、暗物質、引力波宇宙學和星系形成等前沿方向上取得重大基礎性、原創性突破,并有望取得諾貝爾獎級的一流成果。

    江陰與清華合作的步履鏗鏘有力,足以透露出一個信號:這場“清澄”之戀正成為校地雙方成就彼此、共贏未來的“關鍵一招”。自2021年江陰—清華創新引領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江陰專項”)實施以來,江陰每年投入超千萬元支持校企、校地合作,來自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機械系、化工系等王牌院系的60多位老師參與市校合作,推動江陰承接清華大學重大科技創新基地相關項目,江陰企業與清華大學產學研合同金額已接近億元。雙方還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開展項目申報、立項、評審相關工作,目前已立項預研類項目26個,為合作企業提供了技術問題解決思路,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作為一位常年奔波于京澄兩地的“紅娘”,江陰(北京)創新中心副總經理劉志強在兩年多時間里,帶領團隊參與調研江陰本土重點企業300多家,幫助“江陰制造”與“清華研發”架起“鵲橋”。他坦言,產業科技創新不能靠唱獨角戲,與周邊城市相比,“江陰專項”資金盤子雖然不大,卻以其自身產業特色受到了不少清華老師的青睞。“政府出錢、企業出卷、高校答題,這種合作模式最后會在企業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可以說,‘江陰專項’已成為三方協同創新的典范。”

    “清澄”之戀為江陰建設全國有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科創中心注入了澎湃動能,而更多含“新”量正蘊藏在江陰與更多高校院所政產學研合作的無限可能里。當前,江陰正持續開展技術創新,優化“企業發榜、專家評榜、院校揭榜、政府獎榜”的“霞客之光”揭榜掛帥機制,發布企業技術需求超500條,以政府獎補資金4150萬元,撬動企業新增研發投入8.5億元。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移、應用機制,成立上海交大、東南大學、江南大學等高校技術轉移中心江陰分中心10家,開展百企進高校、百項成果進企業“雙百”行動計劃,每年實施重點產學研合作項目超100項。

    從“中國制造業第一縣”到“先進制造業科創中心”,既需要源源不斷的高校支撐力,更離不開自身的改革原動力。為此,推動江陰傳統制造加快向先進制造躍遷升級,“智改數轉”勢在必行。

    在傳統印象中,鋼鐵企業一般是高能耗、高排放的代名詞。但進入具有年產50萬噸線材能力的江陰興澄特鋼高速線材智能車間,偌大的生產車間內,幾乎看不到一線工人,而從原料碼頭、煉鐵、煉鋼到軋鋼的全流程各環節都清晰呈現在企業數智中心的數智化平臺上。

    興澄特鋼智能及信息化部工程師李錳濤表示,在數智中心的大屏幕上,每一座高爐內的情況都實時呈現,企業通過采用上百個冶金機理模型并結合人工智能,實現高爐的全方位仿真,了解爐內氣流、爐料運動、爐墻掛渣等信息,擺脫此前“靠經驗煉鐵”的狀態。

    2023年,興澄特鋼獲評全球特鋼行業首個“燈塔工廠”,這代表著當今全球制造業領域智能制造和數字化最高水平。殊榮背后,是興澄特鋼近20年來始終致力于信息化建設和數字化轉型,通過一系列數字化改造和技術創新,在高定制、高品質、高效率、低成本、低碳綠色等五個維度形成了一系列智能化應用,推動企業產品的各項指標不斷刷新世界紀錄。在這里,聽到諸多“第一”:高端軸承鋼成為工信部“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85%,產銷量連續23年全國第一、14年全球第一;高端汽車用鋼市場占有率超過75%,產銷量連續16年全國第一……

    脫去“傳統制造企業”的外衣,以興澄特鋼為代表的江陰制造業企業正通過“智改數轉互聯”,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道路上疾馳。海瀾云服智慧工廠實現了自動備料、光影裁剪、精準配對、混流縫制、整燙包裝全流程智能操作,實現了向數字化要效益;生產各類功能性膠黏材料的江陰邦特科技在建立智能車間后,產能提升10%……目前,江陰以智改數轉三年行動計劃為指引,大力實施“千企上云”,支持傳統產業企業運用先進技術、先進工藝、先進管理等手段,實現機器換人、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十四五”以來,全市新增省級智能標桿727個,新增國家級智能標桿17個,江陰成功入選全省制造業智改數轉成效明顯地區。

    當“科創江陰”每時每刻都在發生悄然而深刻的變化,先進制造業科創中心建設變得可觀可感。近年來,江陰持續優化市域創新格局,全面打造“一灣一谷一區一港”科創T臺。在“一灣”,深化與高校院所合作機制,武漢大學長三角科創中心建成運營,長三角太陽能光伏技術創新中心向國家級攀升,清華大學精密光電研發中心落地,清華大學深空技術中心正式揭牌,江南大學江陰霞客灣校區建成招生。在“一谷”,全面放大江陰高鐵站的交通樞紐輻射功能,集聚各類資源要素,目前綺山湖科創谷核心區13.2平方公里已基本拆凈,已全面啟動建設一期工程、森林基金PARK“江南水街”。在“一區”,深度融入國家戰略,建設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121未來產業園、星河科創園等載體建成投用。在“一港”,探索與高校合作共建機制,與南京理工大學江陰校區共建省部級重點項目南理工創新港,目前創新港一期、二期已建成投用。

    產業為根、創新為魂。如今的江陰,正以“勇當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排頭兵”之勢,構建起科產城人深度融合的新生態,不斷蓄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巨大潛能,奮力開啟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

    • 收藏
    • 打印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