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生態環境局
    當前位置: 首頁 >  江陰生態環境局 > 信息公開 > 政府信息公開目錄 > 規劃計劃
    信息索引號 01404053X/2025-00483 生成日期 2025-01-24 公開日期 2025-01-24
    文件編號 公開時限 長期公開 發布機構 江陰生態環境局
    公開形式 網站 公開方式 主動公開 公開范圍 面向社會
    有效期 長期 公開程序 部門編制,經辦公室審核后公開 體裁 其他
    主題(一級) 城鄉建設、環境保護 主題(二級) 環境監測、保護與治理 關鍵詞 生態,保護,生態文明
    效力狀況 有效 文件下載
    內容概述 江陰生態環境局2024年工作總結及2025年工作計劃
    江陰生態環境局2024年工作總結 及2025年工作計劃

    2024年,江陰生態環境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奮力建設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縣域示范,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

    一是聚力長江大保護。重點推進168項長江大保護和35項太湖治理工程,整治涉磷涉酚企業2129家,推進128家重點行業企業雨排口規范化建設。2024年,全市18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連續4年保持100%,9條主要通江河道水質首次全部達到Ⅱ類。

    二是持續改善空氣質量。堅持精準治理,推進涉氣行業提升整治,完成鑄造、水泥行業整治等1600個大氣治理工程項目,4家鋼鐵企業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公示。2024年,PM2.5濃度32微克/立方米,連續4年達到國家二級空氣標準,空氣優良天數比率81.4%、再創新高。

    三是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建成“無廢城市”項目7個,秦望山綠色循環產業園通過國家級資源循環利用基地驗收。完成411項土壤污染防治重點工作,構建一般工業固廢“1+2+6+N”收運處置系統,完善建筑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持續推進危險廢物貯存設施整治。

    四是印染行業綠色轉型。全面建設徐霞客、長涇、周莊、華士4個印染集聚區,推動印染行業綠色集聚發展,一批綠色、低碳、智能的新印染企業投產運營。

    五是持續提升管理服務。加強隊伍建設,提升服務意識,嚴守各項紀律。服務基層發展,修訂《江陰市排污總量指標管理辦法(試行)》,拓展總量儲備來源,支持省市重大項目落地。

    六是全面落實問題整改。2024年做好第三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和第二輪省生態環境保護例行督察迎檢工作,并全面推進督察交辦問題整改。堅決打擊環境違法行為,2024年共關停整治“散亂污”企業204家,全年受理環境信訪總數同比下降10.2%。

    七是持續提升基礎能力。江陰生態環境監測站通過第一批次基層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規范化建設評定,名列全省A級第一。推進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百億百項”工程建設,建成高新區工業污水廠等43個項目。

    八是積極防控環境風險。全面推動“強基提能”行動,加強突發環境事件源頭防控,重大環境風險企業和較大環境風險企業全部完成“三落實三必須”工作。臨港化工園區入選生態環境部首批試點園區,高質量完成三級防控體系建設。

    2025年,江陰生態環境局將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一體化推進精準治氣、系統治水、科學治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全面建設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縣域示范,奮力打造美麗中國先行區。

    一是加快推動綠色轉型。加快傳統產業整治提升,深入推進源頭減排,推動印染行業集聚發展,年內4個印染集聚區全部具備接納入園企業能力。結合工業園區升級改造,開展連片式、區域性“散亂污”企業整治,有效騰出發展空間。

    二是深入開展環境治理。持續開展揚塵、餐飲油煙、油品儲運銷、移動源、汽修行業治理等專項整治,全面加強煙花爆竹禁燃禁放、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落實,推動大氣環境質量穩中向好。堅持流域治理,開展通江河道及張家港河流域污染源深度排查治理,深入推進“百億百項”工程,進一步提升污水收集率。持續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和固體廢物治理行動,健全一般工業固廢收運處置體系建設,保障土壤和建設用地安全。

    三是全面加強生態保護。全面構建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生物多樣性觀測站建設,推進生態管控區優化調整,開展生態空間保護區域常態化監督。

    四是奮力提升監管水平。提升實驗室自動化水平,優化執法工作方式,依托“測管治”平臺,強化大數據分析研判,提高執法工作的精準性和有效性。提高環評審批效能,實施建設項目環評告知承諾制審批,積極推進全過程生態環境服務。不斷挖掘總量指標儲備潛力,支持戰新產業發展。

    五是全面落實問題整改。不折不扣落實好央督、省督反饋問題整改,緊盯群眾反映的噪聲異味等信訪舉報問題,分行業、分片區系統推進企業整改提升,從源頭消除環境信訪。

    六是加強風險防控能力。推動高新區及印染集聚區等重點園區三級防控體系建設,持續完善全市應急物資庫建設。督促企業開展五大類重點污染防治設施安全風險辨識,及時消除安全隱患。

    • 收藏
    • 打印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