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簽好合同,又一個項目達成合作,每跑一次都有新收獲!”最近,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未來技術江陰創新基地負責人朱思文趕在春節前又帶專家團隊來了一趟江陰,敲定了新一年校區與江陰高新區企業天澄機械的聯合研發項目。自江陰創新基地2023年落地以來,朱思文已經手了類似這樣的13個項目,在江陰企業與高校學科之間架起一座“科技鵲橋”。
“飛地”建到高校帶回科創“種子”
上千公里外的西安交通大學(創新港校區)內,3年前,江陰高新區在這里建起西交大的第一家飛地江陰高新區 (西安) 創新中心。“這相當于政府把科技創新‘窗口’設到了學校技術成果產出最核心的位置。”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江陰負責人楊海斌透露,隨著去年“長三角未來產業創新中心”落地,江陰高新區正式開啟與西安交大的校地合作“雙基地”模式。
平臺牽引,一批批科創“金種子”不斷落地。去年,創新中心引進的江陰市博奧智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落地,項目核心技術來源于西安交大楊清振教授團隊,是國內第一批類器官產業化項目之一。“目前已經完成潔凈車間建設封頂,今年正式投用。”楊海斌告訴記者,其它2個新項目也將于今年投用。雙基地模式已達成19項校企產學研合作,知識產權產出69項,立項“太湖人才”等各級人才項目32個。
企業最迫切的需求也得到了關注。“就想找到這本書的編者馮霄和她的團隊。”一次走訪企業的過程中,海瀾智云相關負責人拿出一本《化工節能原理與技術》向楊海斌詢問。得知企業一直在尋覓相關領域的專家解決技術痛點已對接了半年之久,楊海斌立馬與學校進行對接,促成企業在線上與馮霄教授團隊進行了“對話”。雙方頻繁互動之下,不久后,企業與高校達成了一筆400萬元的產學研合作協議。
平臺“支點”撬動產業人才“涌入”
高能級平臺為產業發展匯聚高端人才。作為制藥企業,天江藥業無論是對新藥品進行開發,還是參與國家標準制定,對高端人才有著極大的需求。企業近百位研發人員中,50%以上是研究生學歷。借力太湖灣攜手大灣區的“東風”,劉良院士-江陰中藥產業研究中心在天江藥業落戶。兩年時間來,已幫助企業開發新產品鐵皮石斛原漿、針葉櫻桃膠原蛋白三肽、酸棗仁靈芝膏等3件,引進碩士以上人才5名。
平臺“支點”成功撬動產業人才“涌入”江陰高新區。不久前,來自哈工大的“00后”劉奎斌正式入職園區企業興澄特鋼。而在這之前,他正是經由哈工大江陰基地進入海瀾智云實習實訓,才對江陰留下了深刻印象。據悉,兩年來,哈工大江陰基地已持續引進超百名學生赴江陰高新區企業實習,共同培養博士5名,碩士20余名,引進博士4名,碩士5名。
這些人才的到來見證著江陰與未來技術學院合作的日益深入。“在齒輪厚度要減少30%的同時,還要把噪聲減低70%,但企業缺乏人才儲備……”得知企業的技術需求后,哈工大江陰基地選派校區溫建民教授與天澄機械共同成立了智能化改造項目組,并針對該課題簽署了研究生聯合培養協議。“通過引入傳感器技術、數據分析算法和自動化控制系統等手段,項目團隊成功實現智能化升級。”企業相關負責人士透露。
“架橋”服務破除企業發展“痛點”
企業“出海”過程中遭遇的難題也在平臺推動下迎刃而解。中國-上合組織技術轉移中心江陰協同中心是江陰高新區與中國-上合組織技術轉移中心共建的科技創新平臺。“江陰有很多制造管件、高壓密閉容器的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很大。”平臺負責人徐悅說,去年,平臺工作人員在走訪過程中發現,園區30多家企業都有同樣的煩惱——收不到貨款,“這打擊了企業‘出海’的信心。”
如何解決企業的收匯難、收匯慢?針對企業對俄回款難題,去年7月,中心平臺通過俄羅斯VTB銀行,順利開辟出對俄收付匯綠色通道。目前,該通道已對接高德液壓、大地裝備、韓一鋼鐵等10余家江陰企業,協助企業完成專屬綠色通道快速收匯100萬元。“第一筆走了半個多月,后面幾筆提速明顯。”徐悅透露,現在他們還為企業增設了加急通道,回款可以提速一周左右。
協同中心打通了海外資源引進、區內資源出海的“雙通道”。“‘江陰產品’也通過這條道路通向海外,70多家企業、200多產品已上線出海一站式平臺,江陰企業制造的首批5000塊光伏太陽能面板已運到哈薩克斯坦。”徐悅透露,目前,平臺已在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三地建起了江陰海外創新中心,促成中外技術合作項目簽約2項,未來將進一步打造國內外聯動、線上線下互通的江陰出海一站式平臺。
![]() |
江陰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版權所有 江陰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主辦 電子郵箱:mayor@email.wuxi.gov.cn
蘇ICP備05002806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