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政務要聞
    產業之火“鏈”就現代化建設“鋼筋鐵骨”
    發布日期:2025-02-10 13:34    文章來源:江陰日報

    穿越時空長河,觸摸發展脈搏,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印跡,見證著歷史的變革與輝煌。對于奮進的江陰而言,2024年GDP突破5000億元,就是這樣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追風趕月這一程,是“優等生”的自我革新,更是城市的蝶變新生。重大戰略步履鏗鏘、產業家底蒸蒸日上、創新動能日益增強、城市面貌精彩亮相,在這場產業與民生的“雙向奔赴”中,中國式現代化江陰新實踐展現出蓬勃向上的新氣象。今天起,本報推出《決勝5000億 激情再出發》系列報道,聚焦產業發展、科技創新、能級提升、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等主題,展示江陰邁入“5000億”的壯闊圖景,擷取一路奮進有為的成功經驗,生動展現全市上下奮勇爭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縣域示范的擔當作為。

    江陰的立市之基在產業、強市之要在產業。從20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90年代規模企業的獨領風騷,到21世紀初“江陰板塊”聞名全國,再到如今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的“二十二連冠”,江陰的發展道路,就是一條產業強市之路。

    一路走來,步履鏗鏘,江陰各項事業都在發生悄然而深刻的變化。2024年,江陰GDP高質量邁上5000億元新臺階。這張厚重的成績單靠什么?正是產業這個硬支撐。更牢確立“產業強則江陰強、產業興則江陰興”的發展理念,江陰正加快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煥新、戰略性新興產業向強攀登、未來產業向新而生,把產業這張“王牌”打得更出彩、把“中國制造業第一縣”名片擦得更閃亮,確保始終走在高質量發展最前列。

    產業面貌之變:欣欣向榮

    這兩年,江陰產業面貌煥然一新。最能捕捉到這種變化的,是企業的生產車間。

    走進江陰捷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偌大的車間內悄無聲息,只見自動化生產線上機械臂精準舞動。從輕巧夾取料盒中的晶圓,到為晶圓做檢測,再到晶圓的各項性能數據飛速在屏幕上跳動更新,全程無需人為過多干預。

    這種為晶圓“全身體檢”的場景,在企業車間每個月要上演兩萬多次。捷芯電子總經理朱勤華告訴記者,近年來,企業加快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生產環節借助云技術實現智慧管理,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作為一家為國內頭部芯片設計公司提供專業測試服務的第三方芯片測試企業,捷芯電子近年來年均投入2000余萬元購置自動化設備、搭建工業互聯網云平臺系統。經過改造,企業生產效率提高了3至4倍,晶圓檢測也實現了零誤差。得益于此,捷芯電子贏得客戶的一致認可,去年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40%。

    通過“智改數轉網聯”積極擁抱數字化,江陰正不斷形成“制造”向“智造”轉型的新質生產力。“十四五”以來,江陰堅持智改、數轉、網聯“三箭”齊發,引導和支持企業加快核心設備更新改造、重點環節裝備智能化升級,全面推動企業降本、增效、提能,江陰成功入選江蘇省制造業智改數轉成效明顯地區,興澄特鋼成為全球特鋼行業唯一的“燈塔工廠”。去年,江陰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實現數字化診斷全覆蓋,新增省級以上智能標桿315個。

    在智能化生產場景不斷充盈江陰制造“血脈”的同時,一場工業園區升級改造大會戰則為江陰的產業面貌換上了“新裝”。2021年,江陰吹響了工改沖鋒號,通過盤活低效產業用地、騰出更多發展空間、消除安全環保隱患,助推產業轉型升級。截至目前,全市共騰退盤活提升工業用地3.88萬畝,騰退可用產業用地1.66萬畝。其中,可用產業用地中已有9642畝用于項目建設,落地104個項目,總投資超907億元。一座座現代產業園區拔地而起,一個個優質項目競相迸發,“中國制造業第一縣”在工改中煥發新生機。2024年,江陰工改作為全省唯一縣級市案例入選江蘇制造強省建設改革創新典型案例。

    產業家底之變:蒸蒸日上

    于江陰而言,產業為根,根深才能葉茂。以根深促葉茂,不僅需要傳統優勢產業的向高煥新,更需要戰略性新興產業向強攀登、未來產業向新而生。

    近年來,江陰“南征北戰、東西互搏”戰略步履鏗鏘,形成了高端紡織服裝、金屬新材料、石化新材料3大千億級傳統產業脫胎換骨,高端裝備、新能源、集成電路、生物醫藥4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挑起大梁,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未來能源、空天技術、人工智能制造5個未來產業加快培育的“345”現代產業集群新格局。

    前不久,一筆超級融資花落江陰:獨角獸企業盛合晶微半導體(江陰)有限公司宣布,面向耐心資本的7億美元定向融資已高效交割。

    作為全球領先的集成電路先進封測企業之一,盛合晶微本次超50億元融資將助力企業加快推進超高密度三維多芯片互聯集成加工項目建設,進一步提升企業在高端先進封裝領域的綜合技術實力。

    盛合晶微的一抹“芯”火,掀起了江陰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燎原之勢。近年來,江陰將集成電路產業作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優先選項,以產業成鏈集群為核心,加快建設微電子產業園,先后集聚長電科技、盛合晶微等一大批鏈主企業,招引昕感科技、德龍激光、首芯半導體等50余家專精特新企業,同時全方位實施集研發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裝備和材料于一體的“芯鏈計劃”,力爭到2028年打造成千億級、全產業鏈的集成電路專業園區。

    當前,江陰遍地是產業發展的“新”風景,以臨港開發區新能源產業園為核心,江陰提前謀劃布局了風電、光伏、氫能、儲能等重點細分賽道,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新能源產業高地;佰奧達生物、普萊醫藥等企業潛心研發核心技術,拉長產業鏈條,提升核心競爭力,江陰生物醫藥產業加快發展擴張;魔方衛星、京濟通信、星測未來等一批未來產業優質項目接連落地,正不斷拓展江陰未來產業版圖,搶占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賽道。

    如今,每年全國四分之三的高端汽車用鋼從江陰產出,全國六分之一的風電整機在江陰制造,全球十分之一的芯片在江陰封測,深海載人潛水器、海上鉆井平臺等眾多“大國重器”上都刻下了“江陰制造”的光榮印記。

    數據無言,卻是最好的證明。2024年,江陰企業總數突破9.5萬家、規上工業企業近2700家,全年完成規上工業產值超7500億元、增長5.0%;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6%。全年完成工業投資416.25億元、增長7.5%,新增入庫項目273個、總投資410.2億元;新增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8家,獲評省制造業領航企業10家。

    產業生態之變:潤物無聲

    這兩年,不少企業用發展行動證明:得益于江陰優質的營商環境,他們創辦的企業沒有“水土不服”,而是“根深葉茂”。

    作為一家在江陰從孵化器到加速器到落地產出全程“畢業”的生物醫藥企業,江蘇風和醫療器材股份有限公司專注于微創外科和腔鏡手術一次性使用耗材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僅用10年時間就成長為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這背后,離不開江陰優質的產業生態。“江陰產業配套完備,上下游企業協同緊密,原材料供應、零部件加工等一應俱全,能夠降低企業物流與溝通成本。”風和醫療常務副總經理張興華認為,江陰政策扶持同樣體貼入微,從稅收優惠到研發補貼,精準助力企業成長,金融機構也會提供多樣化融資方案,解決企業資金周轉難題,讓企業能夠安心扎根、蓬勃發展。

    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一直以來,江陰始終以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平等對待的法治環境、導向鮮明的政策環境、活力迸發的創新環境、親而又清的政商環境,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持續擦亮“澄心辦·辦澄事”營商品牌。去年,江陰針對企業關切訴求,深入推進26項營商環境改革重點任務,強化“澄策之窗”惠企服務能力,常態化辦好一月一主題“問道面對面、政企直通車”等政企懇談、對接座談活動,召開全省首場金融服務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座談會,與駐省銀行機構達成意向授信金額7300億元。

    當好政策力度更大、審批速度更快、服務溫度更高的“金牌保姆、金牌店小二”,光顧江陰的“回頭客”自然就越來越多。以民營經濟見長的江陰,近年來依托良好的產業鏈基礎,在外資招引利用上頻頻發力。去年8月,總投資2億美元的韓國特西氪公司總部及半導體設備項目簽約落戶,計劃建設中國(江陰)總部基地和半導體設備裝配加工生產基地,項目全部達產后預計年銷售額達3.5億元。

    除了“新朋”投資興業外,一批“老友”也在持續加碼江陰。作為比利時首批在華投資的外資企業之一,貝卡爾特來到江陰已超30年,累計投資額超10億歐元。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去年,江陰完成實際到位外資金額20.2億美元。

    用百煉成鋼的產業之火,照亮江陰社會主義現代化縣域示范的美好未來。市工信局副局長龐遠超表示,接下來,市工信局將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牢牢把握產業強市、創新驅動戰略不動搖,統籌好傳統產業煥新、戰新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按照“產業集群+特色園區”的發展模式,重點推進空天、人工智能、氫能等38個規劃產業園區建設,按照“一園一品”打造產業鏈核心承載區,以高質量產業空間保障重點產業集群發展。同時,全面提升企業發展能級,按照“鏈主+重點+新銳”的三類企業梯隊培育機制,推動企業“上量、上規、上市、上云、上榜”,全力推動江陰新型工業化工作向縱深發展。

    • 收藏
    • 打印
    • 關閉